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无时无刻的都在幻想着,有朝一日我会赚到足够多的钱,然后把停在4S店里的那辆EVO或者是STi开走。
甚至,我还会为该买走哪一辆在睡前纠结半天,然后伴着这个美好的憧憬安然入睡。
不过事实证明,年轻时候的憧憬好像真的只是亭台楼阁,因为当我现在可以负担得起一辆高性能的车子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高性能车可买了。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运行到一半的时候,三菱EVO正式停产,而随着EVO的停产,斯巴鲁STi也一下子黯淡了不少。
而由于中国市场的排放法规、油耗等等的限制,STi现在也消失在了中国市场里——当然,平行进口那寥寥无几的几辆除外。
而在去年年末的东京国际车展上,斯巴鲁正式推出了WRX STi EJ20的最终版车型。这也就意味着这台当年和三菱4G63一道称霸赛场的经典动力,也将在2020年到来的时候,成为我们记忆中的一部分。
嗯,这真的挺没有意思的。
我们现在对于高性能车所建立起来的认知,最早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期。彼时,随着欧洲以及日本战后重建的结束,全球经济开始腾飞。
虽然此时的全球格局依旧不太平,但是这并不影响当年的年轻人们去追求个性化的产品——正所谓饭饱思淫欲嘛。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大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尔夫正式登场。
作为甲壳虫的继任者,高尔夫延续了甲壳虫国民车的定位,或许是受到了六十年代甲壳虫与北美嬉皮士文化相契合的影响。
在第一代高尔夫的产品定义里,首次出现了一款强化了悬挂系统,并且加大化油器的GTI车型。
相比于售价高昂但并不实用的跑车,高尔夫GTI的出现让年轻人实现了用最低的成本,实现驾驶乐趣最大化的需求。
很显然,这一定义让高尔夫GTI在当时的市场上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车型。
随后,欧洲的高性能车开始蓬勃的发展起来,包括欧洲福特、标致、雷诺等等在内的企业都加入了其中。
不过略微遗憾的是,欧洲的高性能车文化最终在欧洲人擅长的奢侈品营销理念下,逐渐的演变成了一种高消费的行为——车贵,改装件贵。所以,欧洲车的高性能文化,并没有普及开来。
我们更熟悉的,显然是日本的高性能文化。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拜那本漫画《头文字D》所赐。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蓬勃发展的经济,以及在日系车在全球市场上频频走高的销量刺激了高性能车文化的出现。
相比于欧洲的用户,日本的岛屿环境所造就的山路,成为了热血青年们角逐性能的赛场。另外,相比于欧洲星罗棋布的小国布局,日本国的国土面积可是要大得多,可玩的赛道也要多得多。
多山的环境和更加辽阔的国土面积,使得日系的高性能车会更注重于驾驶质感的响应,而并非是像欧洲车和美国车那样,单纯的去追求动力上的优势。
这也是我个人对于日系高性能车更加认可的关键。
相比于一个百公里5秒以内的加速,车随人动的驾驶质感要实现起来的难度要大得多,也会更加的高级。
举个例子,单纯就加速而言,一辆高配的斯柯达柯迪亚克都会比斯巴鲁BRZ更快,但是,又有谁会认为斯柯达柯迪亚克的驾驶乐趣会比斯巴鲁BRZ更好呢?
所以,这种强调于驾驶质感的平民化的日系高性能车文化,一下子就打开了技术宅们的钻研精神,并演变出了一个在改装界非常重要的流派——JDM。
在JDM的定位下,高性能车平民化的气质进一步得以完善,而针对高性能车的进一步改装文化,也同样呈现出了平民化的趋势。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也是日系的高性能车百花齐放的时代。
只是同样遗憾的是,随着日本汽车企业在市场策略方面的调整,以及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经济的萎靡,使得日系高性能车早早的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嗯,没错,就像文章一开始我讲到的那样。
于是,现在我们能买到的日系高性能车,除了在平行进口车市场里被炒到七八十万一辆的WRX STi之外,真的没什么可以买的了。
相反的是,欧洲的高性能车在奢侈品文化的带动作用下,成为了国内市场的硕果仅存。
在第六代高尔夫的时代,一汽-大众正式将其实现了国产,售价也一下子从第五代高尔夫GTI接近五十万的价格下探到了二十万开外。
再加上第六代的高尔夫R,以及大众R36等车型的进口,大众还真短暂的在国内掀起了一轮高性能车的热潮。
不过,对于高性能车的市场而言,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本身就是有缺憾的。我更想看到的是,百花齐放的高性能车,互为对手而惺惺相惜的样子。
在去年,领克正式发布了领克03+,倒是让人兴奋了好一阵子。高功率的2.0T涡轮增压发动机,全时四驱系统,空气动力学套件。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出了一幅欧式高性能车的样子。
更重要的一点是,价格还正经不贵。于是我也很期待,有了领克03+开了这个头之后,会不会有其他的本土企业跟进,继而开创一个中式的性能车时代呢?
不过当我冷静下来分析了之后发现,这似乎又不太可能。咖啡法规和平均油耗限额制约了这一类车型的发展。
而领克之所以能够推出领克03+这样的产品,也是得益于人家其他车型在平均油耗方面所做的努力。
更何况,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汽车企业而言,能搞清楚高性能定义的本身就是少数。
嗯,那个属于八零后记忆中的高性能车时代,真的已经渐行渐远了。
当任何一辆电动车用电动机恒功率恒扭矩的输出特性就可以获得一个强大的加速性能的时候,高性能这件事也就变得没啥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