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逐渐繁荣直到今日开始进入白热化的较量,厂商们因为竞争激烈不得不降价促销,而降价的同时为了保证一定的利润又必须降低成本,这也是导致汽车减配的一个重要因素。
事实上,汽车降低成本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我们熟知的有平台化、精益生产等。减配虽然并不是一种高水平的降本方法,但却因为减配能直接且大幅降本而被经常采用。
那么对于减配的汽车到底值不值得买呢?作为消费者,虽然无法控制厂商们对车型的减配,但可以通过筛选判断作出相应合理的选择。
汽车减配方法有多种,大体可以分为材料变更、配置减少、性能不一致。这三种减配的方法对实际车辆的表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材料变更
材料变更十分常见,尤其是海外车型和国内车型的对比上,比如铝换钢、真皮换仿皮、轮胎更换等等。对于这一点,不同厂商的做法也有所区别。所以基于此,我们可以将这些差异一条条列出来,挑选出符合自己需求的车型。
比如,铝换钢势必会导致车重上升,但是相应的维修成本降低,对于热爱操控,将维修费用放在第二位的消费者可以选择例如像凯迪拉克CT6、捷豹XE等相对车身用料与海外相似的车型。
捷豹 XE
而对于真皮换仿皮、音响品牌变更,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来挑选车型,如果自己想要的配置都没有,完全可以放弃该品牌,既然厂商选择减配,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不选。
除了海外版本和国内版本可能会有差异外,同一车型在升级换代后也会有材料变更的现象。不过相对来讲,车辆换代带来的减配影响因素更多,不像海内外版本差异那么直接。配置减少
配置减少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海内外版本减配方式,毕竟随着国内市场地位的逐渐上升,厂商们对这一块市场也十分重视,往往在配置上面不会吝啬。
但是同一车型的换代产品却是配置减少的重灾区。细心的网友其实可以发现,厂商每一次的小改款,必定会增加一些消费者能直观看到或者感受到的新功能或者配置,但是如果仔细对比新老两代的配置单,就会发现一些不容易看到,不直观的配置已经被删去了。
比如,雾灯取消、音响喇叭减少、CD取消等等。对于这一块的配置变更,实际上也是随着消费者的口味进行的调整,毕竟像中控屏、HUD等配置厂家都是只增不减,而随着Carplay、Carlife的普及,CD机的使用频率也大幅减少。
作为消费者来讲,最希望的当然是在原有配置不变的情况下,有更多的配置升级。但是毕竟成本摆在那里,换代带来的升级,必然会导致原有的配置减少。性能不一致
对于这一点,目前最火的应该是特斯拉的减配事件。这种宣传和实际性能不一致的做法,小编认为应该算是比较低劣的减配手法。
事情的起因就是,车主发现特斯拉在宣传与随车环保清单上标注的HW3.0自动驾驶芯片,而实际上车辆配置的却是HW2.5的自动驾驶芯片。
特斯拉 Model 3
这好比是消费者买一辆3.0T的车,并且厂商保证是3.0T发动机,结果提车的时候却是2.0T的车。
当然,这个比喻有些过激,但性质却是一样的,只不过严重程度不同。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减配可以,但不能弄虚作假。
同样,是否减配消费者都看在眼里,所以对于车企来讲,通过精益化、平台化等其他合理手段降低成本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