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元年进入尾声,国产电动车巨头集体出海的消息频出:
刚刚荣膺权威欧睿国际双认证的雅迪携“全球第一”和“全球领先”风雷之势空降越南,以一场震撼的海外发布会和首个海外基地的投产正式宣告雅迪进入到全球化布局的新阶段,与越南国家足球队的比赛成为11月越南社交媒体的两大热点,实现了首次电动车高端制造的对外输出;
几乎同一时间,台铃在东莞总部迎来了联合国环境署的考察团,双方就之前的合作进行了意见交换,并且明确了将在2020年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意向。随后,台铃跟随联合国环境署电动出行项目正式亮相菲律宾,向菲律宾邮政部门捐赠电动车,并就未来的全面合作进行了洽谈。
除此之外,全球超受欢迎的爱玛、互联网创业品牌小牛以及开创电动车跨骑品类的SOCO也都在做自己的海外布局。这不免让人感到疑惑,国内市场还在新国标落地后激战正酣,正是抢地盘的时候,为何这些头部品牌要分出大把精力去国外开辟市场呢?
最近,世界顶级专业服务机构德勤(DTT)正式发布了年度技术,媒体和电信方面的预测,表示预计2020年到2023年之间,美国将销售超过1.3亿辆电动自行车。
无独有偶,另外一家权威分析机构Guidehouse在此之前同样发布了类似的预测,但后者预测的数字略低,为1.13亿辆,并且表示未来电动自行车将成为地球上最畅销的车辆。
在两份预测报告中,都认为中高端的城市通勤用车将成为电动自行车未来的爆发增长点,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更加时尚、智能、轻便的“外贸EB车型”。
事实上,电动自行车不仅仅是自行车的细分品类,同样可以被称为电动两轮交通工具的细分品类。德勤的预测不仅仅基于城市交通出行压力逐渐增大,更多地还是从全球低碳环保角度进行思考。
在《巴黎协定》达成后,全球多个地区陆续出台了燃油车退市时间表,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特别设立了电动出行小组,分派大批工作人员奔走于世界各地,共同推动电动出行在全球市场的推广普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动汽车的推广普及任重而道远,但电动两轮交通工具的大范围推广普及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我们研究下雅迪所到访过的越南,摩托车是越南当之无愧的第一交通工具,几乎时时刻刻都会有满大街的摩托车在路面行驶,尤其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更是密集,随便一个加油站也都会看到排队加油的摩托车。
据统计,越南现有摩托车保有量4500万台,年增长量300万台,是世界第四大摩托车消费国,而这些群体,在越南出台禁摩令之后,均为电动两轮车潜在消费人群。而越南市场一辆摩托车的价格是2000万-5000万越南盾,折合人民币约6000-15000元,比起国内市场的电动车平均售价高出N倍。
再来看下同样位于东南亚的菲律宾,几乎跟越南同样的情况,摩托车尾气带来的空气污染让政府不得不主动寻求电动化的解决方案,未来潜在市场大有可期。
看完了发展中国家,再看看发达国家,也都在纷纷布局电动两轮交通工具的推广。
以法国首都巴黎为例,巴黎市民每购买一辆400欧元以下的电动自行车,可享受25%的补贴,企业购买电动自行车同样可以获得一定的优惠政策。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权威机构人士给出结论,起码十年内的电动出行增量空间将主要集中在电动两轮车上,而非推广阻力极大的电动汽车,尤其后者在欧美市场的销售始终处于疲软状态。
我们经常说国内市场电动两轮车的年销量,3000万,4000万,也有人说未来或许能达到6000万台,但事实上产业格局基本就会在明后年盖棺定论,产业格局、排名都将会迎来答案,毕竟很多企业之所以目前还在坚持,就是为了2021年全国大部分区域过渡期结束的新国标超级超级大换购,但有多少企业能扛到那个时候,不好说!
作为雅迪、台铃们而言,目前在国内市场的布局已经趋近于饱和,终端优化、渠道下沉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会成为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保持在国内电动车市场的顶尖行列基本已经成为定势。在这种情况下,去抢夺处于爆发前期的全球市场份额,无疑是非常有远见的高明布局。
在形式上,雅迪设立越南基地可谓一举多得,不仅可以抢占即将禁摩的越南市场,同时就近辐射周边的东盟国家,更能够以越南为基地进军欧美等对华贸易摩擦较多的中高端市场,避免了国际贸易风险。
而台铃所走的“官方路线”则是对借势的最好诠释,借着联合国的名片不断叩开更多国家的大门,并且直接实现了跟交通、邮政等对口部门的对接,省力又省事。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电动车的对外出口始终停留在基础的贸易阶段,甚至受制于个别的贸易商,利润空间都给了外人,只能赚取点出口退税补贴。如今,电动车头部品牌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启新的出海阶段,力争在全球市场打响中国高端电动车制造的闪亮名片,无疑是令人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