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灯小戏《路灯下》精彩演绎“一出好戏”
2019-12-17 02:08:23   

云南花灯小戏《路灯下》。供图

短短一出20分钟的花灯小戏,连续演出百余场;参与全国各类文化展演,多次斩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近日,由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创作排演的云南花灯小戏《路灯下》以其独特魅力征服戏迷观众,收获好评如潮。

作为一部新创剧,《路灯下》运用传统花灯剧的经典展现手法,讲述的却是贴近百姓的现代故事。剧作讲述城市留守儿童“小男孩”欲掏钱雇个“临时妈妈”开家长会,却被路灯下守自行车的母女帮助的故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无限光华,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问题,引发关注与思考。

《路灯下》走进云南机电技术职业学院演出。供图

这部学院新创剧获专家认可和观众点赞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路灯下》,是由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编创排演的新剧目。其篇幅短,人物小,具有小戏小品“小而精”的典型特点。然而,小戏虽小,由于演出时间和形式内容受限,暨想展现主题又要“出彩”颇为不易。花灯小戏《路灯下》,几易其稿、多次排练和巡演,经过五年的艺术实践经验积累,才最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小剧目资助项目,得以在更大范围进行传播推广,让更多人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在项目结业演出专家座谈会上,云南省花灯剧院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演员妥抱融评价,花灯小戏《路灯下》以生活小事为切入点,用花灯这个从三小剧种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为艺术载体,充分发挥了花灯善于表现生活、反映生活琐事的特点,把花灯独有的表演艺术特色同中国戏曲“四功五法”有机结合,不断培养新生代等多种形式传承,展现花灯之美、生活之美,讴歌人性之美。虽是小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小演员们的表演富有情感张力。供图

“三个人物的表演都很成功,妈妈温柔善良,女孩顽皮可爱,男孩倔强自爱,人物性格塑造很到位,对于学生来说,这很不容易,说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戏曲教学很成功”,梅花奖得主、云南省滇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陈亚萍表示,小演员在规定情境中有很强的情感张力,推动人物行动,表演催人泪下,这正是《路灯下》这个小戏的特色。

“小演员排练挥汗如雨,非常刻苦,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精雕细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杨茂对这部小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路灯下》的街头相逢、误会猜谜、喝汤吃饭、互诉衷肠等几个小情景表演都很到位,极为感人。

而在《路灯下》送戏下乡的演出现场,短短20分钟的演出,让观众们笑声不断,随着剧情的推进,在整部戏的最后,观众不禁热泪盈眶。“这部花灯小戏我觉得很贴近生活,小演员们演得很好,看完之后对父母和孩子都能够有所启发”,观众何女士说。

《路灯下》走进玉溪市农业技术职业学院巡演。供图

有温度的小戏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灯用来照明,灯用来指路的,灯亦可以用来导航。”云南省滇剧院国家二级编剧杨文科对《路灯下》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说,剧中的人物来源于生活,却是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形象浓缩。该剧中,“妈妈”是一个关键人物,她明智、善良、俭朴持家,是关爱女儿的慈母,也是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社会新风尚下的女性代表。得知迷茫男孩的遭遇之后,她给予了孩子慈母般的关怀和开导。用一碗炒饭、一碗热汤和耐心的开导,温暖人心,是点亮男孩心灵的一盏明灯。“也启发我们大家要做孩子们前进路上的那盏明灯,照耀着孩子们快乐稳步前行!”杨文科感叹,《路灯下》这出花灯小戏,篇幅短小却蕴含深意,释放出满满的正能量。

《路灯下》小戏在三个人物中展开。供图

同样对该剧赞不绝口的,还有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云南省著名剧作家陶增义老师。他说,《路灯下》的作者杨澍是我的学生,想不到这部戏一鸣惊人,非常好。《路灯下》围绕妈妈、男孩、女孩三人在街头的故事展开,以家长会为线索,设置了悬念、误会等情节,结尾的反转道出了爱的主题:“爱孩子才是儿童教育的唯一途径。”

据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院长金正明介绍,花灯小戏《路灯下》的创作初衷,就是想要通过贴近生活的故事,宣传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美好的情感,传播社会正能量。与此同时,《路灯下》的创作演出,是云南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所采取的一个有力举措,也是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花灯专业几十年来形成的艺术创作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24小时服务法律热线:0531-8096167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9 东营知名律师 法律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