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鄞州南收费站,一辆小轿车正准备上高速时被高速交警拦下。司机说:“我看新闻了,知道后排也要系安全带,所以上高速前我就提醒妈妈一定要系好。”高速交警浙江宁波支队负责人介绍,经过一个月的劝导期,驾驶员提醒乘客系安全带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同时乘客系安全带的比例也上升了近15%。(11月21日《宁波日报》)
作为“流动中国”的一个缩影,穿梭的车流见证了一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风险社会,交通事故的发生,难免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打击和巨大的伤害。“后排不系安全带”说到底就是一种风险漠视,由于对后排不系安全带的风险缺乏充分、清醒的认知,导致不少人热衷自行其是。等到交通事故发生,“悔之晚矣”的无奈与悲情,以生命之名警示风险漠视之痛。
习惯成自然,有时候也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让一些人对新的规则充满傲慢与偏见,变相抵触、排斥新的规则,想方设法钻空子,千方百计搞变通。在一个区分性的认识里,许多人都意识到前排开车或者坐车需要系安全带,后排乘客则不需要系安全带。正是这样的认知误区和思维偏差,让有些漠视风险的人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后排系安全带”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可避免会让一些人觉得受到了束缚。不论是怕麻烦、嫌不舒服不愿意系安全带,还是上车之初系安全带、行车中途再解开,一些人对“后排系安全带”的规则缺乏尊重、敬畏和认同,想方设法对规则进行了人为地替换。这样的“变通”表面上得了好处,显得投机者灵活、有胆量、有本事,实际上却让自己进入了危险的境地。
在汽车从精英消费过渡到大众消费的今天,一旦汽车发生爆胎、碰撞等事故,车内人员很容易被抛离座椅,甚至被甩出窗外,造成更严重的伤亡后果;在高速公路上,后排不系安全带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后排乘客系安全带”表面上是一种束缚,实际上却是一种呵护。
1932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的人命》中写道,只有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贵,人命贵于一切时,中国才站得起来。尊重生命、护佑生命,将生命提高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样的共识,有助于激发全社会向善力量。这不仅要求我们倍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生活充满信心;也要求我们关心他人的冷暖疾苦、喜怒哀乐,对他人“温柔相待”,还要求人们建构、和谐友善的社会关系,减少纠纷与冲突。
作为一种社会文明,饱含生命意识的“后排乘客系安全带”需要更多的价值认同,需要更多的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