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变老的晚报年华正好
2019-10-22 11:51:50   

文/本报记者 徐瑾 图/本报记者 高强

78岁的牧子先生是个内心充满诗意的人,可能跟他热爱文学、常年坚持阅读和创作有关。

随着年纪渐长,近视的牧子先生每天读报时,需要将报纸拿得很近才行。嗅着墨香、读着铅字的时候,他眼前恍然浮现出父亲在世时的场景——同样高度近视的老人家,也是这样凑得很近很近地读晚报。“我推开父亲家的房门,常常看到一室阳光,父亲在那里读晚报,一坐就是一上午。”牧子先生感叹,原来时光已经偷偷将那些过去的场景,复刻到了自己的身上。

这么多年来,他们家始终与《大连晚报》密不可分:是读者也是作者,是读者也是代言人,是读者更是参与者……晚报以这样一种方式,成为他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1

我是晚报读者,也是一名撰稿人

牧子先生是一个动静结合体。动的方面,在于他思想活跃,天马行空,健谈睿智;而静的方面则体现在,他善于独处,不出大门也能享受一整天。“从年轻到现在,我有三大爱好:阅读、写作和练习书法。这些爱好让我一个人的时光也不寂寞,也能找到快乐。”

牧子先生出生于1941年,学生时代就爱好舞文弄墨,喜欢写诗歌、写散文。30多岁迎来祖国文学发展的春天,他频频投稿。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是当时最开心的事。他为自己取了笔名叫“牧子”,沿用至今。1988年《大连晚报》创刊,其实在晚报的前身——《棒棰岛周报》时期,牧子先生在大连文化圈已经小有名气。

受编辑邀约,牧子先生开始给《棒棰岛周报》投稿,直到后来,给《大连晚报》投稿。“我们一家人,都能算得上是晚报最早的读者了,开始是买报纸,后来就年年订报。”牧子先生坦言,随着作品发表越来越多,也无数次获奖,兴奋虽不如当初,但写作、投稿早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说到和晚报的故事,就不能不提牧子先生的父母。“他们是晚报最忠实的读者了,我那个时候去父母家探望,印象最深的画面就是父亲坐在客厅里,在阳光中端坐读晚报,一坐就是一上午。”牧子先生说,父母当时年纪很大,住在6楼,但每天下楼取报,是他们雷打不动的运动。

牧子先生说,因为父母坚持读报,也因为他们的长寿和慈眉善目,当初年逾90的老两口还做过晚报的形象代言人呢。“老两口和曾外孙一起读报的照片,曾经随着《大连晚报》发行到千家万户。”

2012年,94岁的老父亲去世,老母亲则继续保持着读报的习惯。牧子先生说,老母亲小时候读过三年书,识文断字。小辈人都知道老人家爱读报,好几个人都把放大镜当作礼物送给她。去年,101岁的老母亲与世长辞。牧子先生说,每当他拿起晚报,总能回忆起父母读报的样子,他觉得这张报纸承载了一家人的回忆。

2

外孙女参与晚报活动,将缘分传承下去

牧子先生说,这么多年来,他们一家的生活与晚报已经密不可分。“我爱读报纸上文学类的作品和百姓家庭故事,喜欢那些有温度的文字;我母亲晚年和弟弟一起生活,把读报的习惯传递给了弟弟一家,他们通过报纸关注国内外新闻大事;我的小外孙女今年刚考上南京的大学,高考志愿填报专门听了晚报举办的讲座;甚至我和一些年轻时候一起协作的文友,也通过晚报‘重逢’了……”

牧子先生说,他们一家和晚报的故事,说都说不完。小外孙女在暑假期间,还参与了晚报的“家乡父老送你上大学”活动,做了一名志愿者并为贫困学子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我觉得很欣慰,孩子将我们一家和晚报的缘分传承了下去。”

牧子先生说,作为晚报的老读者,他清楚感受到了这一年以来晚报的变化。“字号加大了,内容丰富了,内涵也更厚重,偏重于思考和对人的关怀……”牧子先生表示,晚报的这些变化都是读者需要的,那些充满爱和情感的文字,那些有温度的内容,都是这张报纸在城市积淀31年的厚积薄发。

采访中,我们也谈到明年晚报征订价格上涨的问题。牧子先生表示,纸张、印刷、人力成本都在上涨,作为老读者,完全能理解报纸涨价的问题,只是希望也相信晚报能坚守优秀的办报质量。“晚报于我亦师亦友,我在慢慢变老,晚报却正是好年华,我相信晚报明天会更好。”牧子先生说。

24小时服务法律热线:0531-8096167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9 东营知名律师 法律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