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上整齐地贴着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标题和插图
黄国清老人展示自己的工作记录
自本报推出“献礼新中国70周年 唤醒被珍藏的青羊记忆”活动以来,记者有幸目睹了各种意义非凡的老物件,并倾听了它们背后的动人故事。家住战旗社区的小闫在看到我们的活动启事之后联系到我们,一定要带我们去见见外公这位“老革命”。
初秋的午后,暑气却还未完全散去,小闫的外公 — 86岁的黄国清老人从书桌的抽屉里拿出一本看似普通的灰色小本认真地翻阅起来。时光流逝,许多记忆都在岁月长河的冲刷下渐渐被忘记,而小本上的字迹却唤起了老人一段特别的回忆。
泛黄的小本
记录人生大事
笔记本的布质封面已经有些发黄,这是1961年同事送给黄国清老人的结婚纪念礼物。当年结婚的时候,许多同事都送的糖果,唯独这一位朋友送了笔记本,黄老倍感珍惜,在余下的几十年里,他用这本小本记录下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件大事情。笔记本的第一页,记录着自己初为人父的心情:“1962年,大女儿出生。第一次做父亲很激动,但当医生抱着只有两斤半的女儿给我看,我简直不相信这是我的孩子。”养活这么大的孩子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大女儿又经常住院,每月20多元的工资根本负担不起。黄老买来草药书学习,到处给大女儿采药治病。老人采药的事情渐渐传开,很多人都到单位找他看病,老人都免费为他们抓药看病。在这本小本里,也详细地记录了这些病人的姓名、年龄和病症等。
除了记录生活,老人也记录了自己的工作。组织上传达落实的各种政策方针,老人都一条条地写得清清楚楚。在公安系统上奋斗了一辈子的黄老,还写下了自己每一次的办案心得,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1961—1964年,我每年都被评为单位的标兵、多面手”,老人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励自己,让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
人活一辈子
就要学一辈子
黄老1950年参军,在部队担任通讯员的工作,但这对于仅仅读过三年私塾的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51年,全军开展文化大进军,彻底扫除文盲。我一有时间就学习,晚上也点着煤油灯学认字,一个月内就四会(会认、会写、会读、会用)5000多字,受到了组织的表扬。”老人的写字台上整齐地摆着不同的书籍和本子,他随手拿出一本翻开,里面贴着从报纸和杂志上剪下来的标题和插画。“单位安排我写会标,我就把报纸杂志的刊头剪下来照着写。我还专门买了《辞海》,查阅一些生僻字的写法和意思”。老人七十多岁时,还和老伙伴一起到欧洲耍了一趟,回家后把旅行中的见闻也一一写了下来。“我让外孙女把26个字母给我打印出来,现在我还会说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人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嘛!”
50年如一日
守候一方平安
黄老在度过14年军营生活后,从事地方工作30年之久,并且在退休后他依旧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又是25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活了多少天,而在于如何使用好活着的日子,我工作的这几十年,办公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回忆道,自己当年办案没有任何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全靠自己的一双脚。从立案到办案,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去做调查、收集证据。为了尽快地解决案情,还经常连夜走回局里做记录。在办公室里点着煤油灯写下办案的经过,一直工作到天亮。“现在的侦查手段就发达多了,街头到处都有天眼探头,公安破案神速,我们的社会也更加安全了。”老人看着写字台上的各种小本,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地欣慰。老人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记住当年革命的辛苦,好好地利用现在优越的办公条件,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工作。(闫青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