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舞者”刷屏朋友圈:癌症晚期的她,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感动……
2019-08-02 21:13:43   

第一次见到王义明老人是在朋友圈的视频里,身着病服的她在病房里翩翩起舞,这位76岁的老人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你很难将癌症晚期这几个字眼和她联系在一起。这段视频在朋友圈里被称为“病房里的舞者”,怀着好奇和尊敬之心,记者走近了这位老人。

视频丨阿旺尼玛 孙敏 刘凡

和故乡道别 把时间留给热爱的西藏

2016年初,王义明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她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医院接受治疗,而是选择先去老朋友孔繁森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随后回到故乡,去做“最后的道别”。

在阿里“拜别”孔繁森后,王义明先后回到了老家内蒙古、母亲的故乡东北以及丈夫的故乡四川。她和草原合影、参加歌唱比赛,走遍了想去的地方。

最后一站,王义明回到西藏,继续她的公益事业——为偏远县区孩子们送去棉鞋、为贫困家庭送去柴米油盐。她用脚步丈量着西藏的土地,用一生执着于她为之骄傲的公益事业,她说,要在西藏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王义明老人的乐观不仅支撑着自己,也带给病友们莫大的安慰。病房里,她会为病友解闷,也会劝慰他们。“我现在在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科接受化疗,我一点都不害怕,每天充满了活力。很多人奇怪,我怎么不回内地治病。因为我喜欢拉萨的风景,享受布达拉宫山脚下的空气,喜欢藏族人民乐观豁达的心态,我要把时间留给我热爱的西藏。”王义明笑道。

糌粑土豆野桃 光辉岁月里的温暖回忆

1944年,王义明出生在内蒙古。1959年,她来到西藏,这一待就是60多年。在西藏的这些年,王义明当过教师、医生,办过企业。当时西藏物资匮乏,难以填饱肚子,下乡时,藏族同胞给她做的糌粑、土豆、豆子,孩子们为她采摘的野桃、野菜,是她最温暖的回忆。

“我现在都记得用牛粪生火烤出来的土豆的味道,很美味。”王义明说。

1995年,王义明前往北京办理了“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项目手续,同年任职拉萨市计生协会秘书长和幸福工程负责人。“救助一个贫困母亲,就是救助一个家庭、救助一个社会。我给娘热乡、夺底乡、林周县等地的贫困母亲买拖拉机,帮助扶持她们走上脱贫致富路。”王义明说。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王义明用自己的医术救治过无数的患者。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她在大街上为人接生;精通中医,头疼脑热的小病更不在话下;她给患者打针、按摩……在西藏工作生活的这些年,王义明很感谢周围的藏族父老乡亲,哪怕自己要离开了,也想为他们服务到最后一刻。

积极乐观就是改变人一生的力量

爱心奉献奖、特约记者证、杂志封面人物……王义明获得过无数荣誉,就是这样一位乐观而积极的老人,在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她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对于王义明来说,做公益、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是她一生坚持的事情。

这位可爱的老人,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歌善舞的她,在听到降央卓玛的歌曲时会忍不住轻声哼唱,也会跟着节奏翩翩起舞。

76岁对很多人而言是老年的象征,对王义明来说却只是一个数字,她有很多藏族朋友,用智能手机和朋友微信聊天是她的一大乐趣。

当记者提出要和她合影时,这位可爱的老人第一句话是“今天有没有带口红”。看到她对着镜子认真整理妆容的样子,记者第一次感受到,积极乐观的态度就是改变人一生的力量。

当我死了以后,请你忘记我的名字。

一个并不起眼但还善良的人,已安静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太阳照着她的灵魂,格桑花在她身旁绽放。

她在这里长眠,一生没践踏过自己的良心。

王义明在病床旁饱含深情地吟诵着这首诗,这是她的诗作,亦是她一生的写照。

24小时服务法律热线:0531-8096167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9 东营知名律师 法律咨询服务中心